首页 网络营销文章正文

党员文案:CCTV刘氏《家报频传》节目策划文案:成员北大学士刘平。(转载)

网络营销 2022年07月16日 11:06 47 admin

  刘 平:北京大学学士、高级统计师-

  中国中央电视台“相约夕阳红”栏目第203期

  刘氏《家报频传》节目“策划文案”

  主题:《家报频传》。录制时间:2003年4月9日上午。播出时间:2003年6月21日上午、下午、30日。播出频道:CCTV1套、2套、4套(国际频道)。编导:郑岩、马涛。主持人:陈志峰。策划:解如光、方位津。制片人:陈志峰、张楠。嘉宾:刘依朗、杨翠馨、刘京。(演播室)重点观众:刘星、刘平、刘晓东、刘玥。[节目尝试]:拟定孙女刘京与刘、杨一同坐台上。刘京以小翻译的角色出现在台上,一是因为嘉宾会有一些土语,妨碍与主持人的交流,二是刘京语言表达及形象良好,希望她的参与使现场气氛活泼融洽(避免谈话因一点土语而生涩,反而是主持人向刘京的求助使现场气氛有趣、活泼)。三是刘京在节目中有设计,要起到比较关键的作用。主持人陈志峰开场白: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相约夕阳红》。节目的一开始,我首先为大家念几条简讯。南昌市讯:1999年4月18日11时20分,六儿媳熊玥在南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顺产下一女婴,体重3.3公斤,母子平安。(第12期、四版)。深圳市讯:1999年5月1日,五儿向东购买手机一部,成为我家拥有现代通讯工具第一人。(第12期、四版)。上饶市讯:四儿媳郑饶贞于六月上旬被上饶市评为首届“三八红旗手”,为我们大家庭争得了荣誉。(第55期、二版)。

  这几条简讯都是摘自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沙溪镇一个普通家庭的《家庭信息报》,下面我们就有请这份报纸的主编刘依朗老人和他的老伴副主编杨翠馨老人上场,大家欢迎。(此时两老人携孙女刘京上场)(问刘依朗)这位是?

  刘依朗:陈主持,我的普通话讲得不好,带我的小孙女来,让她当个小翻译。

  陈志峰(主持人):(幽默调侃)小女孩多大了?

  刘京: 14岁。陈志峰:家里还有谁来了?杨翠馨:(介绍)台下二儿子刘星、四儿子刘平、六儿子刘晓东、孙子刘玥。陈志峰:刘老,您的这份《家庭信息报》什么时候办的,办了多少年了?刘依朗:从1998年开始办的,有六年了。陈志峰:这份家报发行量有多大?(借此问题主持人应问清刘老的家庭情况)。刘依朗:每期发行七十多份。我有六个儿子,有两个儿子在深圳,两个儿子在南昌,二个儿子在上饶。七个小家有十九口人。也邮寄一些亲友。陈志峰:那当初是怎么想起在家里办这样一份报纸呢?刘依朗:1997年我得了一次大病,我心肌梗塞,住院。陈志峰:什么病?刘京:心肌梗塞。刘依朗:琢磨了很长时间,想通过办报让孩子们注意身体健康,也通过报纸帮孩子们解决一些家庭问题。陈志峰(问刘京):当时报纸发行了以后,反响如何?

  刘京:一般都是报社办报纸,家庭自办报纸觉得有趣、蛮新鲜的。当时家里人都来电话,晓东叔叔还专门写了封信来(第2期、四版),赞成、鼓励爷爷继续办下去。陈志峰:您以前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刘依朗:我以前是老师,但我做过《江西日报》的通讯员,采写过不少的稿子,有这方面的经验。陈志峰:那您这个《家报》的信息是怎么收集、采访来的呢?刘依朗:我电话采访啊!再次我和他们通电话就是在采访,一边打电话,一边记录谈话内容。开始先问几个日常的问题,比如:“这几天都在做什么工作了?家里人好不好?……”然后根据被采访人回答问题的情绪分析他的状态怎么样。工作是不是顺利了,家里是不是闹矛盾了?再进行一步的采访。(主持人与台下儿子交流)陈志峰(问台下儿子):那你们就得定期地接受记者父亲的采访了?刘晓东:对,父亲定期来电话采访我们,每次还根据我们的情绪判断我们是不是遇什么困难,深入了解我们的情况。陈志峰:我简单地翻了翻您的这些报纸啊,发现这上面还有成绩单。刘依朗:是,都是孙子孙女的。他们每次考试的成绩都登出来,不管好坏。陈志峰(问刘京、刘玥):考得不好也要登出来?那多难为情啊?

  刘京:是。但是爷爷想通过这些方法督促我们的学习。不仅把成绩登出来,每次他还要加上评论和说明。(第50期、二版)。陈志峰(问刘玥):对于你们有效果吗?刘玥:有效果啊,一刊登,所有人都能看到,但是对于我这个事情就不那么担心,因为我是家里学习最好的。每次我的成绩登在上面都会受到表扬。杨翠馨:我们家里每个孩子都有这样一个档案袋……。陈志峰:看来您这个《家报》还有舆论监督的作用,这个作用只是对于孙辈吗?刘依朗:我们家讲究人人平等。我二儿子在省政府任副厅长,我写了《警钟长鸣》(第60期、二版)一文。是我在厦门参观了赖昌星的红楼后写的。陈志峰(问刘星):那你当时能理解吗?刘星:能理解。父亲原来在学校当校长就是一个很清贫的人,所以他也希望我们当官也这样。当时父亲还打来电话要求我不抽烟、不喝酒,我两年里就把这些嗜好给断了。陈志峰:怎么就不能抽烟、喝酒了?刘依朗:烟酒就是腐败的根,不抽烟、不喝酒就能避免人们给你送了。陈志峰:据我们了解,你《家报》上的一篇文章被《上饶晚报》转载了?刘依朗:对,是她写的《我家儿媳的风采》。

  杨翠馨:写《我家儿媳的风采》(第64期、二版)。大儿媳和二儿媳工作上努力,儿媳们看了后特别高兴。刘晓东:我妈妈对她们都特别理解。谈自己媳妇看到这篇文章的反应。陈志峰:儿媳看您这当婆婆的这么理解、关心他们,那一定跟您的关系就更近了。杨翠馨:对,有什么都跟我说。陈志峰:你们到年终还评奖呢?刘依朗:是,我们每年过年都开会,宣布获奖名单,发奖金。陈志峰:都有什么奖?刘依朗:有先进工作者奖、学习优秀奖、家庭贡献奖、写作奖、升学奖、模范夫妻奖……。陈志峰:这些奖是不是就你们说了算?杨翠馨:不是,我们要根据一年家报的信息进行总结、评比。刘星:每年我们要认真开会总结一年来的工作、生活情况,每个人都要认真、正式地发言,每年还有会议记录。(刘依朗拿出记录本)。陈志峰:刘玥,你今年春节得的是什么奖?刘玥:我得的是家里奖金最高的奖,我得奖,特高兴。陈志峰:能在这儿把这个奖金的钱数公开一下吗?刘玥:1800元。陈志峰:呵,这么多,这钱都是爷爷、奶奶的?刘玥:是,就相当于过年的压岁钱。刘星:其实我们也不让给钱,但是这是老人的一份心意,我们再用别的方式补回去。陈志峰(问刘京):我觉得这份报纸给你们这个大家庭增添了很多趣味和快乐。

  刘京:对。我爷爷还给奶奶写了一首爱情诗登在报上了。我都背下来了。“相识相知五十年,两颗红心紧相连,恩爱夫妻价连城,共酿美酒香万年。”陈志峰:(问杨)这是为纪念结婚五十年写的呢?杨翠馨:是,我不让他登,他偏登,让孩子们看了多不好意思啊。刘晓东: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很含蓄,很多人不好面对面说出来,但通过写的这种方式,我们就能够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我曾经在法国留学,那时候我就通过留学日记,用文字表达我对父母的思念。所以这份报纸使我们能把自己心里的话渲泄出来。陈志峰:据我所知,您这个《家报》办了六年了,最受欢迎的一个专栏是《家史连载》。你们是不是会把你们小时候的事情也写出来?刘依朗:是。从我们的童年讲起,讲我们记忆里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杨翠馨:讲《我的童年》(第10期、三版)。讲自己艰苦的生活。陈志峰:(问杨)我知道刘老师在《家史连载》中专门给您开辟了一个专栏,叫《母亲的回忆》。在《母亲的回忆》里提到了家里珍藏了几十年的一件东西。我们通过大屏幕的图片来看一下。

  [大屏幕:摇篮。]这是江西的摇篮。在第55期的《家报》上,杨老师这样描绘道:“我家的摇篮像一首诗,一支歌,一幅画,她深藏着许多有意义的故事,叙述着孩子们天真活泼、健康成长、每一个有趣味的细节……”。杨翠馨:江西人称摇篮为“箩窠”。这个摇篮有五十多年了,六个儿子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还有两个孙女,婷婷和文丽。我一看到这个摇篮就想起小时候儿子睡在摇篮里的样子。刘京:陈叔叔,虽然我不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但是读到这篇文章……。刘晓东: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特别激动,妈妈要不写也就忘了,读到这些文章,儿时的事情又历历在目,《家史连载》会让我们联想到许多东西,父母曾经合写了一篇文章《难忘的一九七八年》(第68期、一版),讲的是我们三兄弟恢复高考那年,一同考取大学的事情。这张照片就是我们当时照的。刘依朗:讲述当时高兴的心情。

  杨翠馨:考前为他们补营养买了一只鸡,挖出三个蛋,一人给吃了一个,结果全都考上大学了。陈志峰(问刘京):这些事件你们以前都不知道吧?刘京:不知道。都是通过奶奶的文章知道爸爸小时候的生活。奶奶还有一篇文章写的是六口人吃菜就用一个这么大的搪瓷“四角盆”盛的。想到爸爸和伯伯叔叔们一家人围坐在那儿吃饭,生活那么艰苦,我心里就很难受。我就想一定要听爷爷的话,好好学习……。刘星:在我们家,对第三代教育的效果真的很明显。其实我们很少能有时间静下心来谈过去艰苦的生活,孩子通过读这些文章能够了解到我们这一代和爷爷奶奶的不易,这比我们天天的说教强百倍。刘玥:我每年只能见爷爷奶奶一两次,但我读了这些文章后,我能从心底真正地尊敬我的爷爷奶奶,也更爱我的爸爸,我爸爸是我心目中最佩服的人。我觉得这份报纸是我们家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座桥。

  观众发言:1、这是文明家庭的新方式。这张小报联系着亲情。2、刘老师杨老师用心良苦。我们老人总是为孩子操心,但语言交流并不顺畅,你们的办法很好,很有效果。3、(年轻人):我们有时候与父母的沟通存在着一些障碍,我想如果我们家也有这么一份报纸,我们彼此会更了解。4、(老人):我很敬佩你们两位老人,通过这份报纸把我们老一代的优良传统思想很好地传递给了他们。但我给你们提点我个人的看法,能不能再多加入一些像《生活理财》、《卫生常识》、《娱乐健身》等等版块。(与嘉宾交流)。陈志峰:两位老人办起的这份小小的家报,使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在回味中拥有更多的希望。刘京:陈叔叔,我自己写了篇小文章,题目是《家报频传》,我能在这里念念吗?念文章(200字以内,她对这个大家庭的感受)。

  《家报频传》:我的家是一个拥有十九口人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包含着七个小家庭。虽然,我们并不生活在一起,但一份小小的家报使我们大家彼此心心相连。爷爷和奶奶是辛勤工作了一辈子的老教师,为了办好这份报纸,他们不辞辛苦,每期报纸要写一万两千多字,还要从沙溪镇赶到二十多公里外的上饶市去打印。每次收到寄来的家报,我们一家人都会抢着看,爸爸看了,妈妈看,最后才轮到我。《家报》对我们的鼓励可大了。

  [话题背景]:一对年近七旬的老夫妇,为了膝下六个儿子(共十九口人)家庭生活的美满幸福,在退休后创办了一份家庭小报。这份小报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家庭信息、家史连载、孙辈的成绩单、来信选登、父母见闻、国家政策等。这份小报不仅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使分散在各地的孩子相互关心,紧密相通,而且潜移默化地在字里行间渗透着父母的教育思想。更值得提到的是,这份家庭小报在已经长达六年的发行时间里,对于调节家庭关系,促进每个小家庭积极健康的生活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截止目前,小报已发行78期,每期发行70多份,邮寄给亲朋好友。[节目目的]:现在的家庭,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比较普遍。对于在传统家庭观念、正统思想教育下生活了近一辈子的老人们来说,如何维系家庭的和睦与亲情,把自己的思想和经验传授给子女甚至是孙辈,是让许多老人忧心而又找不到较好办法的家庭大事。刘依朗和他的老伴通过一张自办的家庭小报,来达到和睦家庭、教育晚辈的目的。通过这份办了六年的家庭小报,我们感到的是,如今老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是中国老人的优良道德传统,也是老人值得人们敬佩的一面。而刘老师的这种做法也颇有现实意义,适合有一定文化的家庭。

  [嘉宾]:刘依朗,男,68岁,退休校长。杨翠馨,女,67岁,退休教师。刘京,女,14岁,学生。 [重点观众]:老二,刘星,江西省政府国防工办副主任。老四:刘平,上饶市中国银行高级统计师。老六:刘晓东:法国留学归来。孙子:刘玥,现在北京理工大学上大一。 [家庭成员介绍]:老大、老五在深圳。老二、老六在南昌。老三、老四在上饶。有四个孙女,一个孙子。

  “江西省模范教师”荣誉证书

  (第2007 089号)

  授予郑饶贞同志江西省模范教师称号。

  江西省人事厅(公章)

  江西省教育厅(公章)

  二00七年九月。

  中行的企业文化促进我家五获全国和江西省优秀奖

  我是中国银行江西省上饶市分行一名普通的员工。近几年来,中国银行上饶市分行创建新颖独特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以健康、阳光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同时也感染了中行家属、父母、子女,不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进取,也与我们一道融入到中行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平安是生命本源的价值回归。和谐是默契、交融的应和。发展是共兴、共荣、共赢的永恒”这一“上饶中行模式”的企业文化已深深地植入每个员工以及家庭中,化为和睦生活、积极工作、健康向上的源动力。一个一个模范父母、模范家属、模范子女,都在这种氛围中脱颖而出。上饶中行营造的“中行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美好环境,不仅促进了上饶中行的绩效进步,也促进了我家的每个成员不断进取,捷报频传,更给我家带来了和睦温馨。

  我的妻子郑饶贞是一名中学高级教师,受中行良好氛围的感染,刻苦钻研教学,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由于她教学质量突出,学生成绩优异,2007年9月荣获“江西省模范教师”光荣称号;我的女儿刘京是从小在中行院内长大,中行的优秀文化已深深地渗入到她的血液中。伴随着中行的成长,她也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并获得南昌大学壹等奖学金、“江西省三好学生”称号。我的父母自我入中行以后就成为了中行忠实的支持者,不仅支持我在中行的事业,还以身作则,为创建和睦之家默默奉献,倾情付出。我母亲曾荣获过“江西省五好共产党员”。在我父亲的带领下,我家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和 “江西省五好文明家庭”称号,我们一家人还曾全体亮相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第203期)。我自己作为北京大学学士,顺利通过了国家人事部高级职称考试,荣获高级统计师资格,并担任了民盟上饶市经济支部副主委。上饶中行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模范职工之家”,已成为我们心的家园。

  我的家庭只是上饶中行普通员工家庭的缩影,员工们和谐的家庭环境,健康的家庭生活受惠于中行文明楼院的良好环境,受惠于中国银行优秀的企业文化,受惠于上饶中行“模范职工之家”带给我们的归宿感,是平安和谐发展的真实体现。

  ( 上饶市分行:刘平 /日期:2007-09-26 11:44:15)

  此文原载于中国银行内部网站江西版《职工园地——文苑之窗》栏目和《江西中行之窗》内部刊物。

发表评论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网站地图强力驱动 微播真传媒